🌑

三墩冰室

云玩家会梦见电子羊吗?

Originally written in Nov 23, 2018.

我是最早在机核网上了解到《底特律:变人》这款游戏的。看过开发商 Quantic Dream 放出的 2018 PV 后,我马上跟朋友说:「我买 PS4 后必买的游戏,除《血源诅咒》外,又多了一个了。」

是的,仅凭那段 Connor 与异常仿生人的屋顶对峙场景的演出效果,就惊艳到我了。在此名为「人质」的第一个关卡中,玩家操纵角色 Connor 与异常仿生人谈判。偏冷的色调、写实的画面带来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。再有 Nima Fakhrara 编曲的《First Mission》,老旧的古董 Moog 合成器混有走音的不插电电子小提琴,刮划声、滴答声、动作声、摩擦声互相组合,描绘着 Connor 心境变化的同时,也影响着玩家的感情。在此种种加持下营造出完美的紧张氛围,使得 Connor 在屋顶上的营救人质行动对玩家而言也有了代入感。

然而,上述体验是完全基于玩家的视听感观的,也就是说,这与纯粹的「观影」体验无异。我想强调的是,《白色相簿 2》不是「视觉小说」,它就是 galgame;《暴雨》《超凡双生》不是「互动电影」,它就是游戏。我们需要有与传统割裂的勇气,而这便从命名开始。「云玩家」这个称呼并不是从《底特律》这款游戏发售后兴起的,却是因这款游戏进入大众视野的,尤因它存在大量的叙事画面,需要玩家进行的操作很少。「首先我没玩过这个游戏」是他们的惯常发言,靠着在直播平台观看自己心水的主播的游戏画面,「云游」了一周目后,便在视频的弹幕区、评论区发表着自己对这款游戏的见解。而在《底特律》的爆红后,哔哩哔哩甚至为它开设了专区,这更加助长了此举。那么,云玩家们写的到底是游戏测评,还是电影观后感呢?

乍看下,「云游」和实机游玩的关系,似乎与在电脑上看电影和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关系类似。抽取真实,加以异化,打造出让人感到 exotic 的异世界,这是小说、电影等媒介都能办到的事,《魔戒》如此,《银河帝国》如此,但我不认为被称为「第九艺术」的游戏仅止步于此了。作为极为强调交互体验的媒介,它能使玩家进入这个世界、体验这个世界的同时,改变这个世界,这便是它与小说、电影的不同。而沙盒游戏、开放世界游戏更加凸显这点——游戏开发商完成游戏,而玩家完成故事——这是它们的 slogan。

在 Quantic Dream 于 2015 年公布的游戏 PV 的末尾,女主角 Kara 缓缓道:「Now, it’s up to me to decide…This, is our story.」然而这更是玩家的选择,这更是玩家们自己的故事。玩游戏时,玩家是在收获「游玩体验」,而不仅仅是「观看体验」。玩家必须要考虑到游戏中种种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,玩家也因此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而这些感受是通过「观看」得不到的。因此,对于《底特律》这款游戏,我甚至认为交互的缺失、无需 QTE 对于云玩家而言都不是重点。重点在于他们是在「阅读」他人(主播)的故事,而非「书写」自己的故事。云玩家并没有做到「在场」,他们只是局外人。

我想媒介都是以 storyteller 的形式存在的,媒介的更新只不过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讲故事方式了。人在选择媒介的同时,媒介也在选择人。显然,文学作品对读者的要求最高,而游戏相对而言则是较低了。文学的发展数千年,电影的发展百来年,而游戏发展不过几十年,它只是个新人。诚然,《底特律》的剧情老套,对政治、社会的描写失实,但这仍然抹杀不了它出色的沉浸感体验。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?这是 P.K.D. 在上个世纪探讨共情时的发问。而云玩家会梦见电子羊吗?我不清楚。但我能说的就是,一款值得去深入体验的游戏,云游是可惜的。

Jul 8, 2021